2)第602章 服气的国营农场(1/2)_超级农业强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方夜谭。

  而这落在田仁里与郭场长眼里,就是绝对的“稀有之物”了。

  田仁里都不禁对齐政竖起大拇指:“真·合作社!”

  他们对国内大部分的农民合作社还不了解吗?

  区分鉴别是否是真正的农民合作社很简单,看它们的利益格局如何设置就行了。

  那些打着合作社的旗号进行农业生产的,作为合作社社员的农户基本无法参与任何决策,也无法公平地分享收益。所谓的“合作社”,更多只是为能人大户、龙头企业或各类公司等创办主体带来独享利润,它就不是真正的农民合作社。

  嘉谷系合作社能有今天,可不仅仅是一句“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”就能概括的。

 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,它固然打破了小农生产的格局;但从利益分配角度来看,它是继承了中国农村长期以来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“半工半耕”收入格局。

  “半工半耕”,即年龄比较大的老一代在家务农,年轻人外出务工,由两代人同时务农和务工来获取两笔收入,从而获取相对体面的生存条件。

  正是这种模式,使小农经营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——很多难以在城市里站稳脚跟的农民工并不会将耕地流转出去,更不用说会卖掉了,而是留给年老父母耕种。父母耕种小块土地,收入不多,却基本上可以应对家庭一般性人情社会支出,可以解决一家温饱问题。有了父母的务农收入,年轻人在城市务工收入就可以储蓄下来。

  嘉谷系合作社设置的利益格局最妙也是最难做到的地方,就是没有剥夺农民从土地获得基础性收入的机会,反而把农民从艰苦且低效率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。

  据田仁里的了解,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民把地交给嘉谷合作社去种后,每年稳稳地拿分红,同时可以为儿女照顾下一代,减轻儿女的压力,不知道减少了多少家庭矛盾。

  如果不是嘉谷系合作社本身具备的“维稳”作用,田仁里敢肯定地说,在土地流转经营政策相对模糊的当下,嘉谷想将合作社安安静静地发展到如今的规模?做梦吧。

  另一边,黄泛区农场的郭场长心情就相对更加复杂了。

  几乎在全国所有省区,国有农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、科技水平、农业组织化程度、农业综合服务能力都好于地方。能以占全国不到4%的耕地,提供占国家定购粮10%的商品粮,一向是让郭场长这样的国农人骄傲的。

  嘉谷资本刚开始自上而下通过合作社来组织小农的时候,像他这样的国农人还会警惕,农业资本家将农民组织起来,是不是想从农业中获得超额利润?

  ——因为这正是日韩的情况。他们强有力的综合农协,可以相当有力地控制农产品市场,农产品可以卖出好价;但与此同时,他们的国民也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