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92章 头铁的科学家(求收藏!)_超级农业强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体会到了两村对于发展的渴望。

  作为企业,最大的好处在于决策灵活。

 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,嘉谷很快就敲定了道路建设工程,分为两个标段同时动工开建,计划要在五个月之内竣工通车,效率之高令两村村长都为之咋舌不已。

  ……

  可持续的盐碱地治理改造离不开技术保障,为了利用最先进的改良技术,实验室的陈建章拉来了外援。

  中科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院博士李维新,同时还是鲁省冬营综合试验站的副站长,就麻溜地带着几个研究员应邀前来。

  初一见面,他就给嘉谷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黑红的脸膛,宽宽的肩膀,刚刚四十多岁,脸上的皱纹已经清晰可见。

  由于长期从事盐碱荒地的改造工作,他的双手变得异常粗大,牙齿也变得发黄。

  仅从外貌上,已经很难将他同一般的农民区分开来了。如果不是经陈建章介绍,谁能想到这竟是一位曾经留学美国的学者、如今中科院的专家!

  李维新和陈建章既是老乡,也是知交。因此他跟陈建章说话毫不避讳:“你刚从大学里辞职的时候,我就觉得可惜了。以你的学识,熬一熬,进入中科院的机会是很大的。”

  “我还一度怕你被金钱迷惑了初心。好在,现在看来,你还是有点追求的。”

  陈建章无奈地苦笑,“我是被金钱迷惑来着,不过是忘不了脚下的土地而已。”

  李维新哈哈大笑,“那就足够了。土和未来,都在脚下。归根到底,我们都是为了脚下的土地而奋斗一生。你能走出来,利用自己所学,也未尝不是一条大道。”

  陈建章也笑了。

  陈建章向齐政等人隆重介绍了李维新。

  用陈建章的话来说,十多年前他刚认识李维新的时候,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,现在脸也黑了,说话的声音也粗了,活脱脱一个“老农民”了。

  这是因为他加入了国家的环渤海盐碱地改造工程。

  这是一项巨大的农业科技工程,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,实现粮食大幅增产的目标,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“粮仓”。

 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中科院的两代学人已经在这片盐碱地上接力奉献了30多年。他们选育和创新的一批粮食新品种及农业关键技术,对当地盐碱荒地的改良和农业增产、增收效果显著。

 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,是一群向李维新一样默默无闻的科技精英的甘于贡献。

  这是一群高级知识分子,也是一群特殊的“农民”。

  他们本可以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过着令人羡慕的优越生活,却为了心中的理想把自己的“根”深深地扎在那片贫瘠的盐碱地上。

  远离都市和亲人,没有鲜花和掌声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